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会员登录

杨金生:药食同源,传统智慧点亮健康产业新赛道 | 第二届健康消费品牌传播论坛

2025/07/30 12:00
CHTV健康100
890

  2025年7月26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新媒体传播委员会、健康传播指数研究院主办,CCTV-1《大国品牌》、健康100品牌传播联合体协办的第二届健康消费品牌传播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健康传播助力中医药健康消费”为主题,聚焦传播推动中医药智慧在健康消费市场中的价值转化。

  在健康消费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药食同源理念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原所长杨金生教授在本次论坛上发表演讲,深入探讨了基于中医药理论的药食同源健康实践路径。


杨金生教授演讲

药食同源:从历史走向现代

  杨金生教授介绍,药食同源的理念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存探索,早在神农氏“尝百草”时期,药食之间的界限尚未分明,其核心在于探索哪些自然物质既能填饱肚子,又能使身体感到舒适。《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从理论层面构建了饮食与健康的关联,为药食同源奠定了基础。此后,从汉晋时期的临床应用到唐代的养生延伸,再到明代的理论升华,药食同源的理念不断传承与发展,逐渐融入国人的生活哲学。

  如今,药食同源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健康消费的核心支撑。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升级,药食同源产品在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价值愈发凸显。数据显示,2025年大健康市场规模预计超8000亿元,药食同源产品占比超30%,对应超2400亿元市场,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传统理念的现代价值

  杨金生教授还深入分析了药食同源深度契合“预防为主”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型需求。例如,山药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红枣中的环磷酸腺苷可增强免疫,铁皮石斛多糖辅助调节血糖等,这些药食同源食材让日常饮食成为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大数据显示,合理摄入药食同源食材的人群,慢性病发病率降低约20%。此外,药食同源也是中医药复兴的关键抓手,通过规范标准争夺国际话语权,让这一传统智慧成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从经济角度来看,药食同源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云南三七、宁夏枸杞等深加工产业成为地方经济支柱,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药食同源产业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高附加值种植突围,优化农业结构,为农业升级注入新动力。在贵州、甘肃等地,天麻、党参等药食同源产业成为脱贫支柱,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行业演进与规范路径

  近年来,药食同源产业从“小众药膳”走向“全民养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2010年前,药食同源以家庭自制药膳(如黄芪炖鸡)、老字号膏方为主,受众限于中老年养生群体。2020年后,随着健康意识觉醒,其应用场景拓展至饮品、零食、代餐等领域,年轻消费群体占比超60%。这一转变得益于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动力的推动:“健康中国2030”与《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形成合力;都市人群“即时方便+长效养生”的复合诉求催生产品创新;现代萃取与检测技术提升了传统食材的吸收效率与品质可控性。

  然而,行业繁荣背后也存在诸多隐忧。市场上存在诸多背离理论的现象,如食材堆叠、原料造假、过量使用、使用量不足等,不仅损害消费者健康,更透支公众对药食同源的信任。其根源在于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逐利心态下的“蹭热点”行为,缺乏专业团队与品控体系。

  杨金生教授指出,好的药食同源产品应符合四个硬标准:配方符合“性味归经”与“君臣佐使”;严格恪守禁忌原则,规避安全风险;专业团队支撑与科学验证;生产流程标准。以特配仕人参咖啡为例,其配方严格依据“君臣佐使”理论构建,明确标注适用人群与禁忌范围,原料选用长白山4~5年生道地人参,经CNAS认证实验室检测,生产环节采用医药级管理标准,实现了药食同源理念的科学落地。

让世界见证
中国饮食文明的科学表达

  杨金生教授呼吁企业以科研匠心传承药食同源,拒绝短期逐利。学界应加强理论普及,推动药食同源与现代科技融合。消费者应选择有理论支撑、经过检测的产品,避免被“伪药食同源”误导。药食同源的复兴,不在于概念炒作的热度,而在于如特配仕般“理论扎实、科技赋能、专业严谨”的实践深度。这不仅是产品赢得信任的关键,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健康消费时代的浪潮下,药食同源理念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通过传承创新、科技赋能与专业实践,药食同源有望成为健康产业的新引擎,让世界见证中国饮食文明的科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