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头皮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云鹏临证经验

作者:秘书处编辑 来源:信息部 点击:11834次 更新:1554480000

  

方云鹂,男,河南省淮阳人,生于1909年。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I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1958年10月在西安市《卫生通讯》上发表了题为《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的论文,先后编著《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钟图及其应用》等书。并将《针灸万年历》改编成8入51(31程序,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方氏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病,对“头皮针”等新的针灸方法,深入研究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均已著书出版。他现任西安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在临床实践之中,方氏发现头部存在着未被经络学说和神经学说包括的穴区。经过数以万计的患者,150多种疾病的治疗观察,使头皮针穴区不断完善, 共发现7个穴区,21个可用于治疗疾病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射区,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探讨。

1.穴区定位及主治

1)伏象:其穴区形似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 影。①头颈部:冠状点前约长3 cm,宽2cm,其中头长、宽均2 cm,颈长宽 均1cm。 ②上肢:由冠矢点沿冠状缝至蝶顶缝(翼点),其长11cm,其中由 冠矢点至伏象肩2 cm,肩至肘3.5cm,肘至腕3.5cm,腕至手指尖2 cm。(左右上肢相同)。③躯干:由冠矢点至人字缝尖共长1401X1,分为背、腰、臀三 部分。背部长6cm,宽3cm(分上、中、下三部,各占2cm)。腰部长4cm、 宽2 cm(分上下腰各长2cm),臀部长4 cm,宽3cm,分上下臀,各占2cm。

   ④下肢:由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共长9 cm,分髋、膝、踝三点, 由人字缝尖至髋长1.5cm,髋至膝3 cm,膝至踝3cm,踝至足趾尖1.5cm。

    伏象主治: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 痛、偏头痛、耳聋、耳鸣、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脑炎后遗症、脑震荡、神经衰弱、癫痫,失语、植物神经紊乱、偏瘫、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冠心病、心律紊乱、腰肌劳损、乳腺炎、眩暈证等。

2)伏脏:是横伏于前发际部位的左右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形图。其头 向额正中线,足向额角,分上、中、下三焦,总长6.5cm。①上焦:包括横膈 以上的胸部内脏、上肢、皮肤感觉和大脑思维,共占3 cm。上焦的前2 cm为头 颈部,其宽为发际上1cm,下0.5cm。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发际上2 cm作为一点,再以额前发际正中线旁开1cm,其上3.5cm作为一点,两点连线即伏脏 上肢部位,分为下、上臂及手部,约各占0.5001。上焦之后1001,发际上2 cm, 下0.5cm宽为胸部。②中焦:脐以上膈以下内脏及躯干皮肤感觉,长1.5cm,发际上宽1.5cm,下宽0.5cm。③下焦:脐以下内脏皮肤感觉,、生殖系统,共长2cm。其下焦之前1.5cm,际上1.5cm,际下0.5cm的小腹、臀、髋部。下焦之后0.5cm,际下1 cm为膝至踝部,际下1 cm再向下0.5cm瓜为足部(左右侧穴区相同)。

    伏脏主治:内脏和皮肤异觉疾病,对全身的痛、触、冷、热、麻、痒、紧束 感之类尤为显著。如胃痉孪,胆囊炎,腹泻,痛经,肠绞痛,.月经不调,三叉神 经痛,自汗,心悸,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皮肤褒瘅症,荨麻疹,神经性 皮炎,酒渣鼻,牛皮癣,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3)倒脏、倒象:位于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即中央沟前回和中央沟后回在头皮表面的功能定位区。其主治感觉、运动中枢功能异常疾病。

   4)21个穴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①说话一运 动性语言中枢投影区,主治:运动性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唇肌麻痹、大脑发育迟缓、舌颤等。②思维:位于左右额骨隆突之间。 主治”智力减退、呆滞、癔病、幻听、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共济失调、神志不清、神经官能症、胃溃荡等。③书写一书写中枢投影区,主 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失语、失写症、高血压、低血压、肺气肿、皮层性浮 肿等。④记忆——识字和阅读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读症、记忆力减退、头 痛、头晕、耳鸣、心惊、腰酸腿痛、遗精、失眠、头昏头木、浮肿、气短、大脑 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等。⑤信号一信号中枢投影区,主治:感觉性失语 症、癲痫、失眠、神经性头痛、癔病、精神病、理解力减退、健忘性失语、大脑 发育迟缓。⑥运平一运动乎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语证、末梢神经炎、震 颤性麻痹:脑血管意外、共济失调、指端红痛症、风湿性关节炎。⑦视觉一 视觉中枢投影区,主治:视觉障碍、幻视、视野缺损、视网膜炎、角膜斑翳、青 光眼、视神经乳头炎、玻璃体混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眼睑痉挛、头痛、 头昏、头晕、鼻妞。⑧平衡——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偏瘫、眩晕、全身性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巴金森氏综合征、语言障碍等。@呼循一呼吸、循环中枢投影区,主治:心肺机能失常引起的咳嗽、气喘、心慌、气短、呼吸困难、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⑩听觉 ―听觉中枢投影区,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癫痫、幻听、同侧偏 盲、髙血压、目痛、癔病、腹内胀满等。嗅味一嗅觉、味觉中枢投影区, 主治:嗅味觉迟钝、嗔味觉障碍、急慢性鼻炎、癫痫、记忆力减退、头晕、偏头 痛、流诞、感冒、湿瘆、牛皮癖等。

   注:以上穴位,除“思维”外,其余均为双侧对称。

 

2.取穴与配穴方法

1)相应取穴:机体某部有病,即在伏象、伏脏、倒脏、倒象的相应部位 取六,如腿病,取伏象或伏脏的下肢相应部位。

2)仿体取穴:是根据经络、脏象以及阴阳五行辨证取穴理论,摹仿体针 取六的各种方法,在“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上精细应用,进行高度 集中施治的取穴法则。如:胃脘胀痛、呕吐,可在“伏脏”中焦胃取穴,亦可在 伏象的“中脘”穴相应部位取穴。

3)特定取穴即据中枢穴具有的主治作用取穴。如耳鸣耳聋取听觉穴。

4)米式取穴:就是在伏象、伏脏等左右肢体对称,或重叠,或交叉取穴。

5)配穴方法:①“伏象”和“伏脏”相应部位配六。②倒象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③伏象和倒象相应部位配合。④伏脏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  ⑤伏象、伏脏与中枢穴相配合。⑥头皮针穴位与其它针法相配合。

 

二、医案选

1 :瘘证(脊髄炎后遗症)

    XX,女,32岁,陕西兰田县孟村公社人。1972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1972年2月某日,发烧,咳嗽,周身疼痛,四肢痛甚。三个月后即感下肢发凉,继则瘫痪,卧床不起,右腿较重,食纳减少,身体消瘦。同年8月曾去西安市某院诊治,诊断为:①脊髓炎后遗症。②脊髓蛛网膜炎。给药:地巴唑,维生素氏(用量不详),服药后病情无变化,嘱其回家治疗。于今来本院治疗,患者身体消瘦,下肢发凉软瘫无力,不能站立,需两个人搀扶。

    处方:伏象下肢(双),倒象下部(双)。

    治疗经过:手法采用飞针法,留针45分钟1小时。病情逐日好转,第8次患者即可单独来院就诊,共针9次,基本痊愈。1973414日随访,能参加正常劳动。

【按】脊髓炎后遗证,系中医痿证范畴。临床以笳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为其特点。该病例为感受温热病邪,燔灼阴津,阳明经脉不调,宗筋弛纵而发痿证。头皮针“伏象”为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为总运动中枢,临床实践证明:对运动系统、血管系统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山东大学生理教研组实验观察,计刺它可提高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兴奋性。故治疗该病取伏象和相应部位,配以倒象获良效。

 

2 :震颤(脑炎后迪症)

    X,女,4岁,河南鹿邑县试量公社潘村人。1972年9月3日初诊。

    患儿于今年6月底患肺炎,在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出院后留有后遗症:四肢抽 搐、浑身震颤、伸舌、瞪眼、不会说话,吃饭吞咽都较困难,曾服中西药治疗,但效果不

显。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象头部,伏脏上焦头部,说话穴。

    治疗经过:手法飞针直刺,留针30分钟。第一诊后患儿即会哭啼;第二诊加倒象口部穴区,患儿哭声变柔;第三诊加伏象上下肢穴区。治疗9次后休息四天,复诊,患儿已会跑着玩耍,拿着东西吃,四肢抽搐,伸舌,瞪眼等症已消失,但说话不太清楚,又针5次,患儿会叫“爸爸”、“妈妈”,基本痊愈。

【按】“伏象”为治疗运动性疾病的有效穴区,“伏脏”对感觉系统的疾病疗效好,本病病位在大脑,故取相应的头部。说话穴,为脑皮质语言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主治运动性失语症,以上穴位共用,能够促进脑炎后遗症的恢复,获满意疗效。

 

3 :胸痹(冠心病)

    XX,女,38岁。1981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于1980年夏天开始出现胸痛、胸闷,并渐渐加重,劳则更甚,伴心懂气短,全身乏力,形体消瘦,善太息,面色不华,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沉细。检査:心电围提示:

心肌劳损;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良。血脂:胆固醇200mg,三酸甘油酯113mg。脑血流图: 各脑动脉血管紧张度增高,弹性差。眼底:动脉硬化II期。血压90/60mmHg。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脏的心胸部,倒脏中焦相应部位,配伏象、倒象的相应部位,呼 循六等。

   治疗经过:每日一次,每10次为一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休息二天,共治疗四个疗程。复査结果:心电图:大致正常。血脂:正常。左心功能:大致正常,较81年10月30日 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血压120/80mmHg。脑血流图,胸透,眼底无明显变化。患者自觉胸痛消失,胸闷好转,仅上搂时感到气短,精神好,食纳、二便正常。

   【按】胸痹一证,为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心失所养而致。系西医冠心病。治宜活血通络。实验证明头皮伏脏、倒脏相应穴位具有降血脂作用,并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侵 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増加每搏输出量使冠脉贯注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即起 到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的作用,故能使病愈。1982年采用本法,对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治 疗观察,其症状消失和减轻的总有效率为96.51。,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87.5,血脂有明显下降(P<0.01),左心功六项指标针刺前后测试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4: 眩晕(高血压病)

   XX,男,47岁,教师。1982年5月2曰就诊。

   患者一年来经常头晕头痛,并逐渐加重,伴失眠、健忘、多梦、耳鸣等证,近因情志不畅症状加重,大便时干,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检查血压 160/100mmHg,心肺听诊(-),心率7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脾未及,肾区无叩痛。心电图:正常。胸透未见异常改变,双眼底动脉硬化I期。胆固醇189mg,三酸甘油 脂脑血流图:各脑动脉系统血管紧张度稍增高,弹性差。

    处方:头皮针疗法。冠矢点,书写穴(双),呼循穴(双)配伏脏的肝、肾相应区,伏 象腰部。

    治疗经过:采取飞针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连针5次,休息2天,再针5次,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及其它治疗。留针45分钟。患者第一诊即血压下降,一疗程后自觉症状消失。复查结果:血压120/80mmHg,心率70次/分,胸透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眼底改善。脑血流图:各脉动脉血管弹性较前好转,胆固醇126mg 三酸甘油酯64mg,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和。后经随访,血压保持在120/80mmHg,其它均正常。

   【按】本例从脉证属阴虚阳亢之眩晕证,系西医之高血压病。头皮针的冠矢点,书写、 呼循穴均为降压之佳穴。经动物生理实验观察能稳定交感神经功能和保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性;消除或降低血管紧张素的兴奋作用,使血压下降。以上穴位针刺后5分钟即血压下降, —般15分钟达最佳效应。至1983年用本疗法治疗630多例高血压患者,其降压有效率为:96%以上,显效:75.77平均血压由治疗前的172.5士18.59/102.6士 9.64mmHg降为141.0士 17.89/85.1 9.14mmHg,降压效果非常显著(p<0.01)。

     在头皮针的应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头皮针的进针深度:头皮针最宜迅速而垂直的进针法(飞针),且深至骨膜,方 氏认为,头骨膜组织属压力感受器,对压力较为敏感,压力能产生一种似“冲击波”的作用,容易激发穴位效应,集中和增强能量的效应及转化,改变皮层的局部病理状态,发挥治疗作用。但此法适宜于体强不怯针者。

    2)重视针刺时机:针刺时机与疗效有很大关系。对有明显发病婉律的病,在发病前 针刺,往往能够取得预防发病或减轻发作症状的效果,如疟疾的治疗,在发病前两小时针刺 最好。对发作性疾病,并有明显先兆的,应在出现先兆时就立即针刺,效果显著。如某些癲 痫、癔病、周期性麻痹等。又如支气管哮喘,刚开始出现胸闷、气急时即针刺;慢性胃溃 疡,有周期性疼痛发作的患者,刚开始发现胃肠不适即要针刺;失眠、遗尿病,在睡前半小 时针刺为宜。小儿麻痹后遗症,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尤其对偏癉的治疗时机,方氏有独到 的看法,他认为患者昏迷期一过即可进行针刺,此时,锥体束处于休克状态,进行针刺可以使 其兴奋,助进恢复,大约时间是病后三周内,效果颇佳。一旦错过此期,锥体束进入恢复期,效果逐渐减弱。

   3)应用同侧穴:方氏在临床上进行了同侧取穴与对侧取穴对比,结果证明同侧取穴 效果优于对侧。

   4)有特异治疗作用的穴位及手法:①头皮计的“人字缝尖”主治前列腺炎,其效果  

比药物好。手法:快速直刺(飞针),深至骨膜。留针3060分钟。②头皮针“伏象”、

“伏脏”的头部,治疗神经性头痛效佳。③头皮计的“平衡、运平、书写”穴治疗眩晕、 高血压显效率为75 %(637例)。④头皮针的“伏脏”下焦在相应脏器部位取穴治疗月经不调、阑尾炎(除坏死性)、胆囊炎、胆石症有明显效果。以上手法均用飞针法,深至骨膜, 或缓慢进针、重刺、深至骨膜。

  5)穴位分不同的层次,深度不同,治病各异:①皮肤层一瘙痒^皮肤层病变。

②肌肉层一一胃痉挛、麻木、酸困感及肌肉层病变 ③骨膜层一一急症重症,各种疼痛。


期刊导读